38-喪葬禮儀之宗教對話

喪葬禮儀之宗教對話

莊嘉信牧師
http://www.hpch.org.tw/photo/Photo.ashx?name=cc45f9ea-f4f3-4982-aecd-4ddbb6bc873d.jpg&photos=3f8b3cbd-845d-4ba5-9d9c-5bbf6e80f895&category=022348b4-b58a-4406-9615-37373c455245&id=edaac5f8-33ec-4004-ab96-3548d59de4df

前言
上帝在創造人的時候,將永生的意念放在人的心中,因此,人會關心將來靈魂的歸宿,這是宗教的起源。宗教是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提供人在精神與物質,以及現象與超越自然界間的整合與轉換。所有的宗教人士都必須以更寬闊的心態來審視,自己應如何來理解他宗教,以及應當如何以合理的態度來對待他宗教。因此,在多元化的社會當中,『宗教對話』是必要的,我們要在開放、包容,以及相互的尊重對話中,提供彼此認識的機會,藉著相互間的問與答,傾聽與學習,增進彼此的了解。

古倫神父在『遇見心靈365』一書中認為,『宗教對話』須建立在我們已經明瞭並所堅持的信仰認同之基礎上。我們對基督教的信仰根基及自身的信仰歷程所帶給我們的資產應當充滿感謝,而不是鑽入其中的困境及自以為是。有了一個明確的根基之後,才能和他宗教進行對話,否則即使熱烈地談論許多途徑,最後還是不知道自己的歸屬到底在哪裡,而且生命的樹將無處紮根。當我們在談論我們的信仰經歷時,就會認識到,不管是印度教徒、佛教徒,還是伊斯蘭教徒,也都能在他們的祈禱和靜思中獲得類似的經歷。我們應該要尊重他們的信仰經歷,也能從他們身上學習並接受挑戰。這會幫助我們更加清楚自己的信仰。與其他宗教進行對話,同時也會開啟我們的視野,更加認識上帝的偉大。上帝比任何一種宗教都還要偉大,祂是超乎我們所思所想的,因此這樣的對話最後會引領我們去體會這位完全不一樣的上帝、至高無上、深愛世人的獨一真神的奧祕。

本篇報告主要針對於『喪葬禮儀』的宗教對話,因台灣是一個多族群,多文化的社會,每一個族群對於死亡與喪葬的儀式都有其獨特的了解與表現方式。同時,由於不同文化所孕生的象徵在形式與內涵上都有不同,以致在喪葬儀式的表現、設計上,以及其所應顧及的層面極為繁複。筆者在主持過多場告別式之後認為,喪葬禮儀的宗教儀式不但反映出一個宗教之信仰內涵,也 蘊含著不同族群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對喪葬禮儀的關注,正是對本身信仰從事嚴肅反省與見証的一種表現。

貳、實例
實例一:
母親是基督徒,後來父親生病住院,因教會多方的關懷與慰問,而後也受洗成為基督徒。因父母都成為基督徒,其子女也開始有了慕道的生活,偶爾也會跟著父母來教會參與禮拜。在一次的意外中父親過逝,本以為母親及其家人,應當會以基督教儀式來做告別禮拜,而且,經過探訪及電話連絡也都確認沒有問題,沒想到當天到會場時一看,居然佈置成民間宗教儀式的會場,使身為牧師的我一時傻眼,只能先將會場的佈置浄空,才開始基督教儀式的告別禮拜。從這件事中筆者才明白,雖然母親是基督徒,兒女也有來慕道,但因這個家庭從未参與過基督教的告別式,因此誤以為告別式的會場佈置,基督教與民間宗教都是一樣的。通過這事件,讓筆者明白,牧者對遺族的關懷很重要,但在喪葬禮儀的指導及對話更是重要。

實例二:
父親是基督徒,有四個子女,大兒子也是基督徒,其他姊妹是民間宗教信徒,父親在醫院過逝後,遺體直接送到地下室的太平間,四個子女一直跪在父親的遺體前,並且地上放了一碗生米並插了香。牧師到場後,請他們全部起來,並用詩歌、讀經與禱告安慰遺族。之後,安排整個告別式的時間、地點及程序,並請基督教的禮儀公司負責整個場地的佈置,其間到遺族的家舉行安慰禮拜及探訪,這些關懷行動讓遺族感到很大的安慰,特別其妹妹一人因感動而歸主名。
 
實例三:
嫁到基督徒家庭中的女兒,跟隨丈夫信主並洗禮。當她所摯愛的父親過逝時,非常悲傷。因著娘家整個家族都是民間宗教信仰,父親的告別式當然也是按著民間宗教來舉辦。雖然,她按著牧師的吩咐,很清楚的告知家人,自己是基督徒,不舉香,但當宗教儀式在進行時,唯獨她與丈夫不舉香就顯得很突兀。其他親戚的指指點點,不諒解的話語她能夠忍受,但對於最疼愛她的父親過逝,自己卻什麼都不能做,沒有像民間宗教信仰的家人親戚一樣,又拜又跪又哭又嚎,表現出盡孝道的形式,內心感到非常的痛苦。正當她內心很傷痛的時候,親戚中一位當乩童的表哥〈算很親的〉突然起乩,說,她父親來交代,她已經是基督徒了,不用像其他人一樣跪拜與舉香,其他親戚不得有言語。這話一出,親戚不敢再有責怪語言,而她的內心也受到很大的安慰。

參、認識台灣三大宗教喪葬禮儀的流程:
在信仰基督教的人口只有2-3%的台灣社會,在喪葬禮儀中,我們常常必須面對與他宗教對話的事實,然而,若不先了解對方所作喪葬禮儀的意義,我們能做怎樣合宜的對話呢?知己知彼的體認,是我們建構宗教交談的基礎。在此僅以台灣主要三種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之喪葬禮儀流程,作為宗教對話的基礎。

一、道教:
道教追求長生久視,透過形神雙修,或進一步的性命雙修,而與天地共長久。道教認為人的死亡,是魂飛魄散,精去神竭的結果,應透過煉度薦亡,超度亡魂,還陰魂於體魄以獲新生。

1.遺體安置:親人過世後應移至殯儀館或自宅廳堂安置,部分有在親人斷氣後,隨即為亡者「燒魂轎」以乘赴陰間之習俗。今人於遺體安置後,等子女家屬瞻仰後移入冰櫃冰存,或即「打桶」入殮。

2.豎靈:「豎靈」即為死者設立靈位。道教認為人死後三魂七魄散去,須以「招魂幡」招其亡魂,並立一「魂帛」給亡魂依附(牌位)。

3.腳尾燈、腳尾錢(腳尾紙)、腳尾飯:
道教相信人死後需赴陰間報到,為讓亡者黃泉路上一路明亮,故備「腳尾燈」。「腳尾錢」為亡魂往地府通關過橋之資。又恐亡者挨餓,故有「腳尾飯」之禮俗。過去均於人死亡後立即供奉,近年來喪事多在殯儀館舉辦,腳尾燈、腳尾錢、腳尾飯已省略或於豎靈後始為之。

4.誦腳尾經(開魂路):道教誦「度人經」,其意為引領亡魂到陰間。

5.擇日 擇地:道教重視陰陽五行及沖剋,因此喪事各種重要儀節,如入殮、移柩、發引等均需選擇吉日良辰,書於「日課表」,載明各儀節時辰及沖剋生
肖,張貼於靈堂壁上。擇地是選擇埋葬吉地,今人多行火化,火化後骨灰一般安置在靈骨塔,並依亡者生肖坐向選擇吉位。

6.做七(做旬):道教以為人有七魄,斷氣之後,每七日散去一魄,七七四十九日七魄散盡,魂魄各歸根復命。而在每七日魄散時候,藉道法煉鑄其形魄,不
使散去的魄飄泊無依。又道教受佛教「輪迴」及「閻羅地獄」影響,並加入其原有之「陰曹地府」信仰,而有「地府十王」及「十八地獄」說法,並發展出「做
七(做旬)」之儀節。其儀式與做法與臺灣傳統喪禮之「做七」同。

7. 法事 功德:功德法事是恭請三清(上清、太清、玉清)祖師做主,喚請亡魂至壇前,為他課誦「冥王經」、「慈悲滅罪水懺」等經懺,並透過「走赦」儀
節,再以「給牒」、「過橋」方式,以示亡魂已被超拔度化,不會沈淪地獄之中。
法事功德的目的是超渡亡魂,同時也普渡孤魂野鬼,一般於出殯前一天延請道士設壇舉辦。道教相當注重功德法會,認為唯有透過誦經禮懺,才能拔渡亡魂升天。

8. 入殮:遺體沐浴、更衣、化妝後移置棺木內稱為「入殮」,或稱「入木」。

9. 家祭(奠)、公祭(奠)、拈香:出殯前舉行的奠祭儀式,先由子孫,後按與死者親疏關係之宗親、姻親先後奠祭,是為家祭(奠)。家祭(奠)後由死者朋友拈香奠祭,今人交遊廣闊,大都於家祭(奠)後行公祭(奠)儀式,由外賓弔唁致祭。

10.火化 安葬 晉塔:火葬則是在火化場火化;土葬則在墓地掩埋。今人大都行火葬。遺體火化後骨灰以罈貯存,陳放於靈骨塔。

11.返主 安靈:葬畢奉神主(魂帛)以歸,稱為「反主」。而為神主(魂帛)安  位祭祀,稱為「安靈」。

12. 百日 、對年 、三年 、除靈 、合爐:親人亡故後第100天、周年都須祭祀,周年後再擇一吉日舉行三年祭祀和合爐儀式。

13. 慎終追遠:每年清明節、忌日掃墓祭拜、追悼。

二:佛教:
「因果報應」與「六道輪迴」是佛教基本觀念。佛家認為人生無常,生死是自然之事。人的死亡,只是另一輪迴的開始。若能破除虛妄我執,修證菩提,才能了生死,證得涅槃。 然而,凡夫俗子如何能斷滅煩惱惑業而悟道正果?因此淨土法門認為人在臨終前,若能以真信切願,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仰仗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以橫出三界,縱有無數惡業,亦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基於此,今臺灣的佛教徒所以特別注重人在臨終時的處理。

1. 臨終助念:佛教認為,一切的生與死都是因緣。所以當親人臨終時,毋須哀傷痛哭。且在臨終時,神識將離開肉體,是很痛苦的。因此,在臨終時候應保持安靜,不哭泣或拉扯臨終者,讓臨終者無掛礙,平靜離開人世。佛教認為,人的死亡,是另一輪迴的開始,且 是「隨念往生」。因此臨終當下的心念很重要,
若是一心向佛,自是得以往生佛國靜土。助念就是幫助往生者堅定信念,在親人氣絕,神識尚未離去的8-12小時內,家屬應虔敬助念。

2. 遺體安置:親人過世後,親人在旁助念,並靜置8-12小時後,待遺體冰冷時再移至殯儀館或自宅廳堂安置(入殮或冰存)。佛教沒有陰間觀念,故無「燒魂轎」、「腳尾飯」或「腳尾燈」,也不誦「腳尾經」。

3. 豎靈:「豎靈」即為死者設立靈位。佛教雖不認為人死後有「三魂七魄」或須以「招魂幡」招其亡魂。但對於中國傳統喪葬觀念,仍以「世間法」來看待,並為亡者立一「魂帛」(牌位、靈位)。唯佛教不認同陰間一事,因此沒有燒銀紙情形,也無早晚拜飯,而僅以鮮花素果供奉。

4. 做七與法會:佛教認為人死後的靈識是在「中陰身」階段,會在七七四十九天內轉世輪迴。因此在中國傳統佛教葬儀裡,「做七」和「法會」是大事,都
是幫助亡者消業積德。唯現今「助念」做法興盛,認為「助念」就是法會佛事,毋須再設壇舉辦法會。因此大都是在守喪期間,早晚誦經。或延請法師引領誦念
佛經,而不一定要舉行「做七」或「法會」。

5.入殮:佛教雖認為人死後的遺體只是「臭皮囊」,但是仍是以恭敬心對待。遺體在沐浴、更衣、化妝後移置棺木入殮,但沒有五層或七層壽衣問題。棺內也不放一般傳統的「隨身庫」或「過山褲」等棺內物品。

6.出殯與告別式:佛教在遺體出殯前仍舉行的奠祭儀式,與傳統喪禮相同,先由子孫,後按與死者親疏關係之宗親、姻親先後奠祭,是為家祭(奠)。家祭(奠)後由死者朋友、賓客拈香弔祭,是為公祭(奠)。

7. 火化 安葬 晉塔:火葬習俗是佛教傳入中土,並於宋代普遍被民眾接受。其後雖有減少,但今日在臺灣已有近九成的民眾死亡後,遺體是採用火化。
火葬則是在火化場火化;土葬則在墓地掩埋。今人大都行火葬。遺體火化後骨灰以罈貯存,陳放於靈骨塔。

8. 安靈:佛教認為人死後49天內即轉世輪迴,因此毋須有「安靈」祭拜做法。唯對於中國傳統喪葬禮俗的安靈,以及家屬與亡者的情感寄託,而仍有與傳統喪禮相同的安靈與祭祀做法。

9. 百日 、對年 、三年 、合爐:佛教把傳統的「百日」、「對年」、「三年」和「合爐」做法,認為只是親人死亡的重要日期,仍是與傳統喪禮相同,有祭祀和誦經儀式。

10. 慎終追遠:每年清明節、忌日掃墓祭拜、追悼。

三、基督教:
基督教對於人的死亡,認為靈魂回到天上,安息在主的懷抱裡。基督教相信這一切都是上帝美好旨意的安排,未來家人都會在上帝那裡歡聚,且永遠同在。所以基督教沒有招魂或引魂儀式,沒有魂帛牌位,沒有靈位靈堂,也沒有燒香祭拜或誦經法會等問題。因此基督教的喪禮相對其他宗教,就簡約許多。所有喪葬後事,除了對遺體的尊重外,並沒有很多的儀節或忌諱。

1. 臨終祝禱(禱告):基督教於親人臨終時,都要請牧師或長老到場主持祝禱(禱告),堅定臨終者的信仰,並祈求神的帶領,卸下身心重擔,平靜、安祥地回歸天上,安息在主的懷裡。基督教認為人死亡後,就會上天堂,回到主的懷抱,雖說傷心不捨,卻是喜樂之事。

2. 遺體安置:基督教在親人過世後,並沒有許多儀節和禁忌。遺體在移至殯儀館或自宅後安置(冰存)。基督教沒有陰間觀念,故無「燒魂轎」、「腳尾
飯」或「腳尾燈」,也不誦「腳尾經」。

3. 設靈堂(追思堂):基督教沒有焚香或祭拜,因此沒有魂帛牌位或香案靈桌的設置。也無靈堂的設置。但部分基督教徒仍依習俗,在家中或殯儀館設立靈堂,
供親友弔唁追思。惟若有設靈堂,則只有鮮花、像片、聖經和十字架。

4. 入殮:遺體在沐浴、更衣、化妝後入殮。基督教也沒有臺灣傳統五層或七層壽衣問題,棺內只放聖經而無其他傳統的「隨身庫」等棺內物品。

5. 安息(追思)禮拜:基督教在出殯當天由牧師主持安息禮拜,主要是唱聖詩、祈禱、讀經和證道,最後在親友的追思與致哀後出殯,儀式簡單肅穆。現今許多基督教徒改採遺體先行火化,後再捧骨灰到教會舉行追思禮拜者。基督徒們認為,每一天都是上帝賜給的美好日子。所以入殮、安息禮拜或埋葬日期都毋須擇
日,只要親友們方便參加就可以了。

6. 火化、安葬、進塔:基督教對遺體的埋葬方式,隨時代和環境影響,已普遍採用火化。遺體火化後骨灰以罈貯存,陳放於靈骨塔(安放禮拜)。部分採用土葬者,則一樣埋葬築墳(安葬禮拜)。無論骨灰罈進塔或是土葬築墳,基督教毋須祭拜或舉行宗教儀節。

7. 慎終追遠:基督教沒有返主或安靈,對於百日、周年或三年,雖然沒有祭祀儀式,但有部分基督教徒會舉行「家庭禮拜」來追思或紀念亡者。清明節或忌日仍有依俗掃墓追思(僅以鮮花到墓園或塔位前追思,而無任何祭品或祭拜儀式)或舉行「家庭禮拜」。

肆:結論
在喪葬禮儀的宗教對話中,常有他宗教的朋友問道:『基督徒怎樣對待祖先呢?』筆者的回答是:在所有宗教中,基督教是最重視孝道的宗教,因為聖經十誡中,有關人倫的誡命,第一條就說:“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 20:12)“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誡命。”(弗 6:2)因此,基督教的孝道所強調的是:

1.生前盡孝,死後思念:
正如俗話所說:“生前一粒豆,勝過死後拜豬頭。”孝道若不是強調生前,只在意死後儀式的隆重,那實在是本末倒置。基督教信仰說: “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箴 23:25),摩西律法甚至嚴厲規定“咒駡父母的,必治死他。”(出 21:17)。至於死後,則將故人略歷記載在家庭族譜,以文字記錄流傳子孫,並於清明、年節、逝世紀念日招聚親人舉行家庭追思禮拜,述說祖先對我們的恩情、對家庭的貢獻、以及一切令人懷念的美德,讓子孫親友對於祖先好的榜樣可以學習跟隨,不好的則加以警惕,若有足夠的遺產亦可以撥出一部份設立慈善或教育基金,幫助社會有需要的人。如此,他的善行、美德就可以代代相傳,真正達成生命傳承的意義,相信這一定比死守“神主牌”要得祖先的歡心。

2.慎終追遠,認祖歸宗:
聖經教導基督徒對死者的態度可說備極哀榮與敬重,基督教喪禮之莊嚴、肅穆與隆重,充分表達對死者哀思與尊敬,並在哀傷中帶出安慰,絕望中帶來盼望,幫助人脫離死亡的恐懼,引導人追尋永生的生命,凡參加過基督教告別式的都會深受感動。此外基督教更重視我們和祖先的關係,聖經屢次以族譜來表達與祖先血脈相連的關係(馬太1:1-17,路加3:23-38),這種與祖先血脈相連的關係不是僅限於看得見的二、三代,而是推朔連結到最大的祖先、人類的始祖-我們在“天上的父”。
當筆者這樣說明時,他宗教的朋友們幾乎都能認同,對基督教的敵意也減輕許多。
發表於2016/05/28 17:33 (15950閱讀)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