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希伯來書11章24-26節:願與上帝的百姓共患難

願與上帝的百姓共患難                       

希伯來書11章24-26節
莊嘉信牧師

2012/1/15
《本篇無講道錄音》

中國晉朝惠帝,有一次聽見百姓沒有飯吃,他感覺很奇怪就問大臣:「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呢?」唐朝詩聖杜甫的詩如此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人看見百姓為了生存,掙扎於飢餓生死邊緣,不知不覺流出同情的眼淚,但是,出生於富貴皇宮的帝王,一點也無法體會民間百姓的艱苦。

以色列的民族英雄摩西出生時,正是埃及法老王計謀想要消滅以色列人的時刻。法老王命令兩位助產婦,如果他們接生到的是希伯來人的男嬰,一律要處死。摩西就是在這種有計劃性的滅種政策環境中來出世。總是,摩西出生了後,他的父母因著信,就藏了他三個月之久,後來實在藏不住了〈嬰兒越大,哭聲越響〉,不得已取了一個蒲草箱,抹上石油與瀝青,將孩子放在裡面,擱放在尼羅河邊的盧荻中。後來被法老王的女兒發現,帶回皇宮撫養,並由其生母當做奶母,來教育、撫養他長大成人。

雖然摩西是在榮華富裕的皇宮成長,他在埃及人中也享受著尊貴崇高的地位,可謂享盡世間的榮華富貴。總是,聖經說,摩西並不因為想有這種富裕的生活而滿足,反而當他長大之後,常常出去探望希伯來同胞;他看見他們受壓迫服勞的艱苦。(出埃及記二章11節)

埃及王子摩西雖然有希伯來人的血統,但是出生三個月後,即在埃及皇宮裡成長、受教育,享有王子尊貴崇高的身份地位,生活於受人服侍的優渥環境中,和他希伯來同胞奴隸式的生活,相差實著有如天與地般的遙遠。然而,摩西郤拒絕被稱為埃及公主的兒子,他寧願與上帝的百姓同受苦,也不願意享受罪的快樂。希伯來書的作者認為,在摩西的眼中,為基督受凌辱,和上帝的百姓共患難,比得到埃及所有的金銀財寶與地位更加可貴。原因是:因他昐望著將來的報賞。(希伯來書十一章24-26節)

一般人所追求的美好人生不外是:富裕的生活,尊貴的地位。這些摩西都有了,為什麼他郤寧願放棄,甘心樂意和他的百姓共同分擔種種的苦難呢?

第一、出於信仰所發出的認同感。
信仰堅定了摩西的心志,並結合了以色列人。以色列人的歷史中,幾千年來遭遇過無數的患難與困境,甚至好幾次慘遭滅種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色列人從世界各地回到耶路撒冷,重新建造自己的國家。當以色列與埃及的六日戰爭中,許多正在美國修博士學位的留學生,或是有很好的經濟環境、社會地位的以色列人全都放下手中所有的,趕回國參與戰爭,要和自己的國家、自己的百姓共患難。摩西願意將自己在埃及富裕豐盛的生活、尊貴的地位拋一邊,甘心樂意和他的同胞同甜同苦,就是出於這種對同胞民族的認同感。

因為這樣的認同感,使摩西甘願離開皇宮富裕豐盛的生活,放棄統治者的權柄,來與他的百姓連結成一體,承受相同的命運。因為對百姓的認同感,使他不以貧賤奴隸的同胞為羞恥,反而將百姓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

認同不是憐憫、同情,或是一時情緒性的感受。認同是實際的參與、了解,成為生命共同體的一份子。晉惠帝住在皇宮裏,完全不明白百姓的艱苦(沒有飯吃那有肉可吃)。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卻道成肉體來到世間,祂是認同於人類苦難最好的榜樣。希伯來人書二章17-18節:『所以祂凡事該與祂的弟兄相同,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祂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確實,不曾經歷失敗打擊的人,無法了解失敗者的灰心痛苦;不曾遭受挫折的人,不了解遇到挫折時的沮喪心情;不曾吃過失戀滋味的人,也不懂失戀者的傷心。許多喜怒哀樂種種的心情與感受,只有曾經驗過的人,才有可能發自內心,真正的與歡喜的人同歡喜,與悲傷的人同悲傷。因為從本身走過的心情和經驗,才能夠從內心發出真正的關懷與愛,幫助鼓勵人走過這段痛苦路程。

有認同的心就會產生愛和了解,就能夠互相體諒,互相幫助,彼此承擔。在患難痛苦之時,因為得到了解者真正的關心,所背的重擔,所承受的痛苦在感覺上也會減輕許多。然而,有些人的苦難好像和我們的生活環境離得非常的遙遠。如,非洲地區的飢荒貧窮;台灣農民的被剝削;原住民、雛妓、勞工、漁民的種種問題等等。假如我們不肯用些心思來了解,當然,他們的苦難就和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然而,當我們看到、聽到他們悲苦的故事,想到他們所承受的痛苦,認同於他們也是上帝所創造,和你我同樣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眼淚的人之時,發自我們內心中的愛,使我們好像也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掙扎,痛苦呼求的聲音。

今日是總會教會與社會紀念主日,總會教會與社會正是站在這種的愛與關懷的信仰之下成立的,這幾次的颱風,南部遭受很大的災難,災難過後,重建家園的工作,非常需要大家的協助,盼望兄姊也能夠響應這種愛的關懷,稍盡微薄之力來幫助他們。雖然,這些需要幫助的人,或許我們都不認識,也不曾接觸過。然而,當我們認同他們也是上帝的兒女,我們的肢體之時,這種從信仰所產生的認同感,必定會讓我們發出從內心的愛,願意盡自己一份力量,共同來承擔他人的苦難。

從信仰所發出的認同感,使我們結連成為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愛別人就是愛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實是彼此親密相結連的。今天,上帝讓我們站在比較優勢的「位置」,正是要我們承擔更多人的苦難,讓他們從我們身上看見上帝的愛同樣也要臨到他們的身上。因為,分擔人的苦難者,必定也要分享上帝的榮耀。

第二、為什麼摩西願意和他的百姓共同承擔苦難呢?
因為對於信仰的忠實,使他願意和自己的百姓同甜同苦。摩西在他生母約基別的養育下,知道他並不是埃及人,是真實的希伯來人,是上帝選民中的一份子。因著對自己所持守的信仰負責,他忠實於自己的信仰、也認同自己的百姓。對自己的信仰忠實,對自己的百姓認同,使摩西甘心放棄埃及王子的名份與地位,與自己的百姓同甜同苦。

信仰是我們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根基,一個人所信的是什麼,就會造就他的生命人格,所持守的信仰也將從生活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來。對信仰忠實,是基督徒的美德,一位對信仰忠實的基督徒,必定會努力的將所明白的,上帝的話語實踐於生活中,活出基督馨香之氣。

摩西因為忠實於自己的信仰,也忠實於自己的百姓。他知道自己雖然有埃及王子的名份與地位,郤是完完全全的希伯來人。他不忍心穿著埃及王子的外衣,幫助外人來欺侮自己的百姓,所以,他選擇放棄埃及王子的名份與地位,甘心和自己的百姓共同承受苦難。

對自己的信仰忠實的基督徒,也必須要有這種願意和上帝的百姓共患難的心志。在聖經中,我們看到,同樣是上帝的百姓,卻有許多人為著自己的利益而出賣信仰的忠實,因著失去信仰的忠誠,就做出出賣自己百姓的事情,實在令人痛心。(參考出埃及記卅二章1-6節;民數記十四章1-4節)。摩西能夠勝過皇宮物質的引誘,因為他真正忠實於自己的信仰。 

世間物質、權勢、利益的引誘,患難時的攻擊壓迫,都會讓人很容易就失落了對信仰的忠實,主耶穌深知人心內的軟弱,所以在聖經(馬太福音十章28節)勉勵我們:「那殺害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裏的,正要怕祂。」能夠忠實的持守信仰,忍耐到底的人實在很不容易。所以,主耶穌在馬太福音十章32節強調:「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台灣物質生活環境的富足,使許多的基督徒很少有時間詳細思考自己對信仰忠實的深度及重要性。在路加福音十八章29-30節主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人為上帝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摩西出於信心,在他眼中,為基督受凌辱,比埃及所有的珍寶更可貴。因為,他盼望著將來的報賞。(希伯來書十一章25節)這是值得我們深思考與學習的。

第三、由信仰的應允所形成的力量。
信仰的應允成為盼望的光,在摩西的心目中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支持著他的意志力,使他有勇氣願意和他的百姓共患難。什麼是信仰的應允呢?就是上帝的拯救必定實現,上帝必定會差遣祂的天使在人生的旅途中保護我們,引導我們進到祂所為我們預備的應許之地。(出埃及記廿三章20節)

看到自己的百姓受到外族的壓迫、欺悔,摩西的異像:讓我的百姓能夠真正自由敬拜上帝!讓百姓得到自由,過著真正有人性有尊嚴的生活,能夠自由的敬拜上帝,這是摩西心中的異像。上帝也應允要拯救這些百姓,要引導帶領保護他們的人生路程。就是這種應允的異象深深放在摩西的心中,成為他生命的原動力,使他甘心放棄埃及的權勢和地位,和他的百姓共患難。

路加福音四章18-19節,當耶穌開始要傳福音之時,心內也有很強烈的異象:「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教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月那人的禧年。」這個異巷成為耶穌基督一生傳道的原動力,使他甘願如親像腓立比書二章6-8節所記載「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雖然如此,「上帝將祂高昇為至高,又賜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立比書二章9節)

今天,表面上很富裕繁華的台灣社會,實際上隱藏著多多被壓迫受欺悔與剝削的人,在掙扎呼叫著,無處申冤,整日用眼淚洗面。今天,成為基督徒的我們,更應該在信仰的力量中結合,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將祂的異象傳給每一位信祂又願意遵行祂旨意的人,祂所應允的報償是極大的。

今日你我受安排在這個社會中,所得到的地位、才能、恩賜和機會豈不是要讓我們更加能夠幫助我們受苦的百姓嗎?願我們能夠與同樣住在這個小小台灣島上的每一位百姓共同分享這個親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體。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愛別人,就是愛自己;分擔別人的苦難,就是分享上帝的榮耀。盼望我們能夠學習摩西,憑著信心,看見將來所要得的榮耀報賞,甘心樂意將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恩賜、才能,與我們苦難中的百姓共同分享,勇敢來參與,和上帝的子民,我們的百姓共患難。如此,台灣社會才會有真正的公義、仁愛,上帝的國度才會臨到我們中間。

發表於2014/06/14 14:39 (4702閱讀)


隨機文章


回應

留言

姓名 (必填)
標題 (必填)
電子郵件
(不顯示)
個人網頁
內容 (必填)
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一張
留言後,留言將於24小時內顯示於網站上,請耐心等候,並勿重複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