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4-耶穌-愛的贖罪羔羊
【耶穌-愛的贖罪羔羊】
講道:莊嘉信 牧師
台語堂錄音約30分
華語堂錄音約26分
《按此,閱讀講道文稿》
2021.8.29 台語堂錄影
2021.8.29 華語堂錄影
***********************************************
***********************************************
舊約聖經
利未記16章6-10節
《現代中文譯本》
贖罪日的條例
16:1 亞倫的兩個兒子因向上主獻凡俗的香火被殺以後,
16:2 上主對摩西說:「要告訴你哥哥亞倫,他只能在指定的時間內進入幔子後面的至聖所,否則他一定死亡,因為我就在至聖所裏、在約櫃的蓋子上的雲朵中顯現。
16:3 他必須獻上一頭小公牛作贖罪祭,一隻公綿羊作燒化祭,然後才可以進入至聖所。」
16:4 接著,上主頒佈下列的指示。亞倫進入至聖所前必須沐浴,穿上祭司禮服:穿麻紗做的袍子和褲子,繫上麻紗的腰帶,戴麻紗做的禮冠。
16:5 以色列全體會眾要把獻祭的祭牲交給亞倫:兩隻公山羊作贖罪祭,一隻公綿羊作燒化祭。
16:6 他必須為自己和他的家屬獻上一頭公牛作贖罪祭。
16:7 然後,他要帶那兩隻公山羊到上主的聖幕門口。
16:8 他要在那裏抽籤,一籤寫「歸給上主」,另一籤寫「歸給阿撒瀉勒⑥」。
16:9 亞倫要把抽中「歸給上主」那籤的公山羊獻上作贖罪祭,
16:10 把抽中「歸給阿撒瀉勒」那籤的另一隻公山羊活活地獻給上主,然後放牠到曠野去歸給阿撒瀉勒,為人民贖罪。
《和合本》
16:1 亞倫的兩個兒子近到耶和華面前死了。死了之後,耶和華曉諭摩西說:
16:2 「要告訴你哥哥亞倫,不可隨時進聖所的幔子內、到櫃上的施恩座前,免得他死亡,因為我要從雲中顯現在施恩座上。
16:3 亞倫進聖所,要帶一隻公牛犢為贖罪祭,一隻公綿羊為燔祭。
16:4 要穿上細麻布聖內袍,把細麻布褲子穿在身上,腰束細麻布帶子,頭戴細麻布冠冕;這都是聖服。他要用水洗身,然後穿戴。
16:5 要從以色列會眾取兩隻公山羊為贖罪祭,一隻公綿羊為燔祭。
16:6 「亞倫要把贖罪祭的公牛奉上,為自己和本家贖罪;
16:7 也要把兩隻公山羊安置在會幕門口、耶和華面前,
16:8 為那兩隻羊拈鬮,一鬮歸與耶和華,一鬮歸與阿撒瀉勒。
16:9 亞倫要把那拈鬮歸與耶和華的羊獻為贖罪祭,
16:10 但那拈鬮歸與阿撒瀉勒的羊要活著安置在耶和華面前,用以贖罪,打發人送到曠野去,歸與阿撒瀉勒。
***********************************************
《按此聆聽聖歌隊獻詩-我生命的詩歌》
***********************************************
破冰:《分享情緒感受》
1 .當我很高興時,我會如何表現?我會如何與他人分享?
2 .當我心裡或身體覺得不舒服時,我會如何表達?我希望他人如何安慰我?
敬拜:
《有人在為你禱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BfcTUmG8Q
上帝的話:
經文:利未記十六章6-10節
為什麼耶穌是上帝所賞賜給世人最美好的禮物,最大的恩典呢?因為祂豐盛完全的愛,使我們膽怯懼怕的心,找到了安全的依靠。祂是“真正好”的上帝之子,祂是能拿走我們的煩惱,使我每日笑的主耶穌。因為祂來,帶來上帝真實的保證。什麼保證呢?就是上帝真正關心你、上帝真正愛惜你,你所擔心煩惱的一切,祂都知道;祂也願意為你承當負責,在你的生命中所無法承當的一切重擔。
人原本就屬於上帝,是上帝所愛、看為寶貴的,上帝樂意將一切美好祝福給我們。然而,人的失落來自於不信任上帝,不相信上帝對人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人因為懷疑,導致心中沒有安全感,不肯將自己的人生,全然交託給上帝,想要依靠自己的聰明,來得著更美好的人生,結果所帶來的,不過是勞苦愁煩、重擔憂苦。
愛我們的上帝不忍人勞苦操煩一輩子,卻活得空虛無奈,走向死亡絕望的不歸路,上帝就為人類預備一條救恩的路。耶穌—愛的贖罪羔羊,就是上帝為我們所預備的救恩之路,通過耶穌,一切錯誤都要校正回歸,恢復人和上帝的關係、恢復人真正身分地位、找到人存在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十字架上無罪的耶穌,祂為我們找回失落的愛,好讓人在愛的安全感中體認生命真正的意義和義義,祂是上帝愛的贖罪羔羊,正如羅馬書6章23節所說:「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上帝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乃是永生。」
務必認識自己的屬靈新身分,你是上帝親愛寶貝,上帝愛你,甘願為你捨命。上帝豐盛的愛澆灌你,心裡才會有踏實的安全感。在基督裡新創造的人,身分尊貴,是蒙愛的上帝兒女。
思想:
1.我如何看待自己?我看見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屬靈身分是什麼呢?
2.分享一件本週或最近一個月中值得感恩的事。
上帝的工:
1.分享一件自己所關心的人或事,並為之連續七天代禱。(無論是自己、家人、教會、社會或國際皆可)。
最後,一起以主禱文作結束禱告。
發表於2021/09/09 14:19
(1924閱讀)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