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太福音13章01-23節:在地如在天

http://www.hpch.org.tw/photo/Photo.ashx?name=af5adb92-cd34-4e8b-8db4-e50a1593843b.jpg&photos=34eeb328-99e0-460a-bf2d-de6eba864323&category=2a6ebc6e-47d3-481f-afd7-ebf4de96ff16&id=5977406c-9f6e-43c3-b41a-467ccd0fe7b0

在地如在天                               

馬太福音13章01-23節
王贏志神學生

2023.3.19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在教會久了,很多信仰詞彙我們或許都很熟,但可能都沒有機會好好想像一下,所以這邊想問問大家:「當我們談到天國、上帝國的時候,我們會想到什麼?在我們腦中的畫面是什麼呢」?你覺得你現在的生活方式跟自己所認知的天國相似嗎?你覺得腦海中所想像的天國跟上帝在掌管的天國有多大的差距呢?有沒有可能腦海中的天國不過是根據我們自己喜好刻畫出來的呢?今天所讀的經文,是耶穌講一系列關於天國比喻的第一則,期待我們能夠藉著經文讓我們更加明白天國的樣貌。

身處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我們,撇開不同的意識形態,我們至少不會說我們是待在這塊土地上的難民,沒有國家。但對於第一世紀的猶太人來說,身處在羅馬帝國的他們,卻真真實實是處在沒有國家彷彿難民的狀態。自西元前538年猶大國滅亡以後,他們如同舊約先知所預言的「成為被擄到外邦的人」。然而舊約的預言不僅是提到被擄,也提到上帝要在他的子民中興起一位彌賽亞,這就成為他們的期待。在這段歷史中,猶太人歷經了亞述、巴比倫、波斯、馬其頓等國家的統治。中間曾短暫復興建立一個長達一世紀左右的王朝,但很快這個王朝就為羅馬帝國所滅,所以他們仍在等,等上帝預言中的彌賽亞來重新建立猶太國。這樣的想法成為耶穌時代猶太人背後的動力。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當耶穌來到世上傳講上帝國的時候,大家對於耶穌的期待往往都是認為耶穌就是那猶太人的王。

然而對於上帝國的描述,馬太很早就開始刻畫出猶太人的認知的上帝國跟上帝真正掌權的上帝國差異,所以馬太刻意用「天國」一詞來突出天國與地上國度的差異。這樣的差異最早出現在第三章施洗約翰關於「天國近了」的宣講。我們可以看到施洗約翰認為「天國近了」會發生什麼事:「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太3:10–12),施洗約翰所刻畫的畫面是一個審判的畫面,特別是當時的猶太人仍認為外邦人都是地獄的柴火。也就是說,施洗約翰對於耶穌來到世上的期待,是認為那新國度建立的時候,一切外邦人都會被除滅。

藉著這樣背景的理解,我們若往前看耶穌講天國比喻的背景,會發現天國的講論則始於十一章2–3節:「約翰在監裡聽見基督所做的事,就打發兩個門徒去,問他說:『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為什麼施洗約翰要這麼問?因為對他來說,天國近了的意思不該是這樣,應該是要有大審判這樣,傾覆外邦人的國,重建猶大國。所以施洗約翰自然提出疑問:「你就是我們等的彌賽亞嗎」?從這樣的角度,就不難想像要是連施洗約翰都要好奇耶穌到底是不是那彌賽亞了,更遑論其他群眾,當他們在期待耶穌是彌賽亞的時候,往往抱著地上國度的目的,也才會發生門徒搶著當耶穌的左右手。

可是,其實當耶穌在講「天國近了」的時候,畫面是完全迥異於施洗約翰所傳講的。第四章當耶穌傳到宣講完「天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他所做的事是「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太4:23)。面對施洗約翰的疑問,耶穌回答他的方式也很有趣,要那兩個門徒去把所見所聞回覆施洗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太11:5),耶穌沒有正面回應施洗約翰兩個門徒的問題,究竟耶穌要說什麼呢?試想,如果上帝國的想像跟施洗約翰的不一樣,是耶穌該該改變做法?還是施洗約翰該改變想法?想當然耳,我們都會認為是施洗約翰要改變想法對嗎?只是施洗約翰傳講的是錯的嗎?其實不是,施洗約翰道出了上帝國最終臨到時會有的狀況,但那是指耶穌第二次再來的時候,上帝國的審判的確就要來臨;但耶穌第一次來到世上,祂不是要施行審判,祂來是表明上帝的屬性是憐憫(太12:7),祂來是彰顯出天國臨在會有的樣貌。

但如果耶穌來到世上是要讓人看見真正的天國,為什麼祂要用比喻?為什麼不直接講明?這不僅僅是門徒的問題,也是我們的問題。耶穌回答他們:「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太13:13)耶穌這樣回答門徒,好像很令人難以明白,然而,耶穌所要挑戰的,卻正是人自以為是的「明白」。這句話主要有三個動詞:不看、不聽以及不明白。很多時候,我們著眼在不看不聽,認為這是這些頑梗的人的問題。換個方面想,有沒有可能更多情況下,其實是我們有看、有聽卻沒有看到、沒有聽到呢?

我們如果用教訓小孩來舉例或許會簡單些。很多時候大人在訓誡小孩的時候,不是最常講:「我說的話有沒有在聽」?如果不是叛逆的小孩,這時候應該會回「有在聽」。但所有家長老師們都知道,有在聽其實不等於聽到,對吧?或許更要問的是,他們有沒有聽進去,有沒有真的明白。所以耶穌講完比喻時,耶穌的吩咐是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v.9),耶穌之所以要這樣吩咐,不就是因為大家都沒在聽?或者更精準的說,大家都以為有聽到了,卻沒有聽進去,沒有真的明白。

我們如果往後面看,就會發現,耶穌雖然帶來天國的樣貌,他們可能也看見也聽見,卻完全沒有明白。十三章53–58節當耶穌講完這些比喻,他離開回到自己的家鄉,這些人明明看見了或者聽見了耶穌所做的事,但他們卻厭棄他,耶穌向他們挑戰,要他們忘記他平凡的過去,並在他身上看見上帝為了他的人民所展開的末世。他們比較喜歡容易預測的上帝,不會打破他們對世界既有認知的上帝。因此,拿撒勒人完整呈現出詮釋比喻的重點:他們看得見也聽得到,但是他們不明白,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耶穌因為他們不信,就在那裡不多行異能了」(太13:58)。他回到家鄉,這些人反倒不接待他,對比耶穌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太12:50),豈不諷刺?

但為什麼為這樣?若從罪的角度,我們或許就不難理解這件事的發生。罪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使人不知罪,不知罪的情況就是我們不知道,或者不承認自己犯罪,自然就無法實踐天父的旨意。

現在我們不妨想想呢?如果天國今天發生了,我們卻發現我們並沒有在那天國中,我們豈不扼腕?只是當我們在看或在聽耶穌這些比喻時,我們有明白天國的道嗎?其實真的很難,我們太多時候都沉溺在我們熟悉的環境中,受身旁這些文化所影響而不自知。

撒種的比喻我們可能都很熟,很多時候我們都應用在傳福音,將四種土地理解為四種對福音不同反應的人。然而,有沒有可能四種土地同時發生在一個人身上?若我們以為我們成為基督徒就是那第四種人,但仔細想想,我們真的有時時刻刻都讓上帝國的道隨時在自己身上結實百倍嗎?其實更多情況下,我們都是任由四種土地發生在我們身上。
對於我們不知道的罪,天國的道對我們從來沒有幫助,這時候的我們就像那撒種在路旁的,飛鳥來就叼走了。有時候我們可能聽完道或者靈修完,決定要怎麼改變,下一秒我們卻又老調重彈,這就像那撒在石頭地的,根不淺,太陽一曬就枯萎了。也有可能是在面對一些掙扎,我們明知道應該要怎麼選擇,但最終我們也放任自己做了安於舒適圈的選擇,這是在荊棘地的時候。由此來看,從豐收的角度,沒有人不想要結實百倍,偏偏在更多情況下,我們很有可能都是在這四種田地中載浮載沉。怎麼辦?如果我們對於天國的理解是錯誤的,我們怎麼能夠去遵行天父的旨意?人如何有機會跳脫當前的處境,看見那不一樣的畫面?

馬太福音頭尾的經文道出了一個我們既熟習但又可能陌生的答案: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上就是要將人民從罪惡的困境拯救出來。「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 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太1:21-23)。我們唯有先承認我們的光景,就是常常處在罪中而不自知,我們才能明白耶穌道成肉身,以馬內利的意義。面對罪的轄制,我們唯有承認神與我們同在,我們才能靠著耶穌基督的名勝過罪。

而本書結尾也是耶穌的話,呈現出以馬內利的應許:「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舊約聖經中一切關於神與祂的百姓同在的教導,都在耶穌裡面得到實現,因為他的名稱為「以馬內利」。馬太刻意用以馬內利的概念貫穿整卷福音書,就是要讓我們看到即便身處地上國,但耶穌已經完全應允我們祂要常與我們同在,透過約翰福音跟使徒行傳我們知道,這將是藉著聖靈來成為我們的幫助。

這樣的理解,我們應該怎麼實踐呢?我想,如果我們沒有再次經歷上帝的提醒,我們就容易將許多信仰行為活成宗教行為。耶穌道成肉身是為了從罪中拯救出祂的百姓,這個概念我們不難理解,但我們更有可能處在自以為明白處在罪的光景中,做著許多宗教行為而不自知。我想用我自已這一陣子的信仰經驗來跟大家分享。

在我進神學院之後,我不斷被提醒,禱告的重要性。剛開始的時候就會覺得這有什麼好提醒的?讀經禱告對於基督徒不是基本功嗎?所以我並沒有特別覺得我該做點什麼調整。直到上學期,學校有堂課會邀請現在正在牧會現場的牧師回來分享。其中有一個牧師他現在正在開拓教會,從無到有真得到面對很多的考驗。對我們神學生而言,最好奇的就是他怎麼做的,我也不例外,下課仍抓著他問些技術性問題。在我們一番討論後,他最終卻是反問我對於禱告的理解,他問我說:「你認為禱告是什麼?」

那天回去,我不斷在想牧師最後的提醒,我認為禱告是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把許多代禱事項帶到上帝面前,我們尋求祂的幫助,無論是課業、家庭、健康、情緒等等都沒有問題,但我們會不會仍是以自我為中心、順著世界價值觀等既有的思考在向上帝要求呢?如果沒有不斷被提醒我們處在罪的光景中,即便我們用主禱文禱告「願祢的國降臨」,我們也有可能是遵行一套宗教行為。唯有認知到自己常常不明白天國的樣貌,我們需要成為那「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的人,人才有機會明白。

禱告不僅僅是傾吐,禱告更是去聽。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只是不停地說而沒有聽,我們可能10–15分鐘就無話可說。這就好比有個人來找你尋求解答,他洋洋灑灑說了許多話之後,他覺得自己找到解答轉頭就離開,但你一個字都還沒講,想必我們面對這樣的狀況應該都很傻眼吧!但我們禱告的時候,會不會也是這樣,將許多代禱帶到上帝面前,美其名是交托,但轉頭就用自己的老方法在重蹈覆徹?唯有我們知道禱告是要聽天父祂的旨意,禱告才能夠有意義。

現在是教會節期中的大齋節期,是要讓我們預備心,再次默想耶穌基督為著我們眾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以及復活。這個過程中,求主幫助我們,不是只有一直對祂說話,而是反過來,在靜默中,等候祂。而我們更該做的,是努力追求真理的話語,明白上帝的說話方式是照著祂自己啟示給我們的聖經來說的,不一定是我們以為的那樣。願我們在這大齋節期中,能夠好好來聽上帝在禱告中要向我們說明的心意,好讓我們能從罪中被救拔出來,以至於我們能夠在地上,卻不斷經歷到以馬內利——上帝已經與我們同在的「天國」。

發表於2023/04/03 08:52 (1371閱讀)


隨機文章


回應

留言

姓名 (必填)
標題 (必填)
電子郵件
(不顯示)  
個人網頁  
內容 (必填) 
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一張
留言後,留言將於24小時內顯示於網站上,請耐心等候,並勿重複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