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傳道書03章11節、希伯來書02章05-18節:上帝創造人,人創造AI(人工智能)--從電影《Ex Machina》探討人造意識與救恩
 |
上帝創造人,人創造AI
(人工智能)
從電影《Ex Machina》
探討人造意識與救恩
傳道書03章11節、希伯來書02章05-18節
莊嘉信牧師
2024/6/9 |
兄姊平安!上個月5月21-23日,牧師前往礁溪參加台日韓三國會議,受邀從現今最夯的AI(人工智能)議題,來做聖經研討。牧師就用電影《Ex Machina》來探討人造意識與救恩,這是一部 2015年在英國上映,由導演兼編劇亞力克斯•嘉蘭(Alexander Garland)製作的影片《Ex Machina》--台灣翻譯為《人造意識》。有一句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如今的高端科技已經具有創造更加人性化的機器,甚至在外型上可以栩栩如生,彷彿真人一般,因此,就有人問:『人造意識的機械人有靈魂與救恩嗎?』兄姐!你認為呢?今天就從這部電影一起來思想看看吧!
首先,從電影的名稱《人造意識(Ex Machina)》就可看出導演的巧思。(Ex Machina)這辭原本出自Deus ex machina(希臘文,God from the machine之意),這是編寫戲劇中所使用的一種文學技巧,當劇情發展成瓶頸或失控,難以繼續下去之時,為了讓劇情能夠繼續推演下去,就搬出了「上帝」的腳色,作為事件所有難題、困境的解決者,運用「上帝」的大能力,創造出人意外的神蹟,好讓故事有一個完美的結局。Deus就是希臘文中「上帝」的意思,但是本片片名僅有《ex machina》,並沒有Deus(上帝),似乎就在暗示一個沒有上帝,完全由人所創造出來的機械產物,即使具有超強的智能意識,那將會是什麼結果呢?或許只會剩下冰冷的「機器」,而沒有美好的「神蹟」。
在此,牧師稍微介紹《Ex Machina》的劇情大綱。電影中故事的背景,藍皮書(Bluebook)是一間處理全球超過九成網路搜尋的大型公司。藍皮書(Bluebook)公司的高端程式設計師加勒(Caleb)在員工抽獎中幸運抽到大獎,受邀到藍皮書創辦人CEO納森(Nathan)真美的別墅度假一周。當加勒興奮地搭乘直升機,抵達偏僻的別墅,與公司總裁納森(Nathan)見面時,才知道還被賦有任務。總裁納森告訴他說,別墅其實是間秘密的研究室,他讓加勒簽訂保密書之後,請加勒(Caleb)在接下來的七天內,幫忙對他新開發女的人工智慧機器人艾娃(Ava)進行圖靈測試(一種人性實驗),檢驗艾娃(Ava)是否具備了人類心智。
如同上帝創造人類第一個女性夏娃,天才科學家Nathan創造了Ava,而Ava亦與夏娃相似,在見到除了造物者Nathan之外的第一位男性人類---Caleb之後,開始了一連串的圖靈測試,在頻繁的接觸下,Caleb逐漸被Ava吸引。在透過對話與持續互動中,Caleb和Ava建立起類似人與人之間的好感和信任感,Ava表達她不願被禁錮在Nathan所創造出的伊甸園裡,她渴望自由。利用Caleb的好感和信任,Ava請求Caleb帶她離開這個研究室。而Caleb的情緒也受到Ava的影響,他覺得自己愛上Ava,甚至到後來懷疑起自己是不是也只是一個設計精良的人造人,而有了自殘行為…
在這部電影中所探討的一個主題是:人之所以為人,人類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在聖經創世記二章7節說,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土粉摶做人,歕活的氣入伊的鼻孔,人就成做活的靈魂。這個『人就成做活的靈魂』很重要的一項檢定標準就是,人具有『自由意識』,那是上帝所互人類最寶貴的禮物。『自由意識』讓人能夠獨立思考『我想要什麼』,能自由判斷『我能做什麼?』,並且自由選擇『我要做什麼?』
那麼,假如有一天,就像《Ex Machina》所描述的,當人造人(AI)不再只是一具冰冷的機器人,而是像人類一樣,外型具有人類皮膚觸感、體內晶片設計的大數據,讓它能夠有理性、有意識的思考,能做出精準判斷和決策,也有生理『性』的反應,能和人類做出情感互動,那麼,可以稱它為人嗎?就像電影中的Ava,不僅具有美麗女性的外型,晶片設計擁有大量數據的資料庫,讓它能做出比真人更加優秀的思考判斷和反應,並且還能有意識地表達自己的意願,比如:Ava表達想要逃離研究室,想要擁有自由的權利等等,那麼,它是不是可以算是一個『真正的人』呢?擁有了『自由意識』,是不是就是擁有了『靈魂』呢?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當AI人工智慧能自動思考之後,它還會受限於創造者加給它的原始設定嗎?若成為真正會思考、有人性的人工智慧,它的創造者,也就是人類,還有權力任意中止它嗎?停止供應電源,殺了這台「機器人」,是否等於殺了它的「靈魂」?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議題。
根據聖經,上帝在第七天創造了夏娃,電影裡亦使用Caleb與Ava接觸的七天(七個階段)來呼應她的「人格成長」。導演透過人與人的互動,人與人造人(AI)的互動,人造人(AI)與人造人(AI)的互動,讓觀眾去思想人性的一些本質,比如:單純與邪惡、信任與懷疑、試探與利用。在這座遺世獨立的實驗室裡,每個人和人造人(AI)都在絞盡腦汁的試探彼此或懷疑自己。當人造人(AI)也學會欺騙和謊言,人類有可能鬥得過它們嗎?現代人已經離不開3C產品,很多人一天24小時,超過8小時以上的時間沉迷於電腦、手機、網路,在其中尋找樂趣。人已經離不開機械(AI),而機械(AI)會需要人類嗎?所以,究竟人工智慧是人類的未來,還是會結束人類的未來呢?你覺得呢?
在這方面的看法,牧師個人的思考是:傳道書三章11節說:『上帝造萬物,各照伊的時成做美妙,閣將永遠的觀念下佇人的心。總是上帝對頭到尾所做成的,人未會測渡伊。』『閣將永遠的觀念下佇人的心』 這段經文非常重要,因為人之所以為人,不單只是具有自我意識,能夠判斷是非做選擇,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思考『他和上帝之間有意義的連結關係』,這也就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失去這項思考,人還能稱之為人嗎? 自古以來,哲學界的大哉問:人從那裏來?人將來要往那裏去?人活在這個世間有什麼意義?這三大議題如果沒有和上帝發生關聯,那麼,人的生與死,其實與動物一樣,與機械一樣,又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呢?
因此,『自我意識』不是判斷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是否具有『永遠活(生)的救恩觀』才是。而,這個永遠活(生)的救恩,上帝只為人類預備,其他物種沒有份,連天使也沒有。希伯來書二章14-16節說:『今諸個子兒既然相同有血肉的體,伊本身亦平平有,欲用死來廢無有死的權勢的,就是魔鬼,亦欲互一生驚畏死到親像做奴才者,攏得著解放。 因為伊無牽救天使,是牽救亞伯拉罕的後裔。』定意要使人得著永生,這是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降世,完成救恩最重要的使命意義,而這極其寶貴的救恩,只有和亞伯拉罕一樣,具有對上帝同樣信心的後裔才有資格擁有:『祂並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亞伯拉罕的後裔。』這樣看來, AI具有永生的意念嗎?人能為AI設計永生的國度嗎?永生的國度對AI來說,具有意義嗎?其答案無須解釋就很清楚了。
事實上,在《Ex Machina》這部電影中的最後,Ava終於成功逃離研究室之後,來到人來人往喧鬧紛雜(熙熙攘攘)的大城市,它站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好像不斷在探索著這個複雜的世界,又好像對這個忙碌的世界充滿了迷惑。牧師認為,人的存在價值不只是在於不斷的探索,或不斷忙碌,而是有意義的連結:人與人之間有意義的連結,人與上帝之間有意義的連結。若缺乏有意義的連結,人的一生就白活,更何況AI機械人,電源用盡,不再充電,就是廢鐵一堆。
其實,從《Ex Machina》這部電影所衍生出的議題,還有很多值得我們人類思考的地方, 比如:Caleb的“中獎”,看似機率,其實是納森Nathan特別為他『量身訂做』的。納森Nathan根據Caleb每天上網查看的諸多資訊內容中,用歸納統計數據方式,特意製造出屬於Caleb所喜歡的『菜』(類型)Ava,並且特意安排他來為Ava進行圖靈測試(一種人性實驗)。事實上,被測試的對象可能並不是Ava,而是Caleb,看他會不會被機械人欺騙,真的去愛上機械人Ava。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每天在手機、電腦或網路,觀看或搜尋某種議題,電腦的大數據就會根據你個人的喜好,給你一大堆這方面資訊。所以,網路可能不是給你『你想要或需要的答案』,而是給你『它要給你的答案』。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做的選擇可能並不是我們自己選的,而是被引導之後的選擇。當我們接收的資訊是被有意識的引導時,就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意識和認知就被控制了,而做出對方所期待你做出的判斷、選擇和行為。我們必須思考的是,人之所以為人,最寶貴的一項能力是具備『獨立思考能力』,但是,過分依靠現代科技電腦的結果,我們真的具備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嗎?我們是否(或已經)被AI所提供的資訊全面掌控了呢?
電影中的Ava應該是通過圖靈測試,其所擁有的人工意識已經迷惑了Caleb。而Caleb呢,就沒有通過測試,他真的被機械人欺騙,愛上了Ava,並且要幫助Ava逃離研究室。到底AI機器人能不能學會愛、有沒有感受力?有沒有意識?其實,科學家目前對人類的意識如何運作、在腦中的神經活動中如何產生?仍在爭辯不休!我們如何輕易定論,機器人有沒有辦法擁有意識、學會愛,或具備有愛的能力呢?
影片中的Ava,其設計中確實安裝有『情緒表達能力』 的晶片,但是,『情緒感受力』的晶片卻沒有(這應該是人無法設計製造的吧!)。AI 機器人也許可以有非常似人的外表、擬真的社交互動。但就本質上而言,它們的情緒表達再真實,都不是因為真的「感覺到」這些情緒而做出外顯反應,而是被設計、製造而得以如此。影片的最後,Ava殺死了試圖要毀壞它的創造者Nathan,並且把Caleb關鎖在研究室裡,任憑他自生自滅,而獨自搭上原本要載著Caleb離開的直昇機逃走。Caleb對Ava產生了情感,而Ava其實並不識(懂)得人類真正的愛是彼此珍惜。也許它的設計者Nathan並沒有賦予它這樣的程式,或許是Nathan本身也不懂得真正的愛,或許他也不具備有愛的能力。其實,一個不具備有『愛的能力』的人,或在現實生活中,沒找到一個值得真正去愛、去珍惜的人,會愛上AI機器人是很有可能的。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與人實際互動關係的宅男宅女們,愛上AI機器人並非不可能。只是能否能得著同樣的回報?還有待研究中!
兄姐!上帝,創造人;人,創造 AI。上帝,遠遠超越人類的想像,人類還無法僭越上帝的範圍(界線)。因此,人類確定能夠掌握得了 AI的發展嗎? 人類真的認為 AI 一直都能被人類操縱,隨人類的意志,想關掉就關掉,想更新就更新,想消滅就消滅嗎?
事實上,《Ex Machina》的導演對於 Nathan 聲稱的無意識與情感式的創造,並非全盤接收,藏在對話與字裡行間的批評,都說明了導演的立場是:代表人造人的創造者Nathan所自認為偉大的創造,很有可能對人類來說,根本是場生命與文明的大浩劫。
對人類而言,AI究竟是福還是禍,這還是需要經過時間的驗證才能知道。然而,聖經的觀點是什麼呢?箴言十四章12節:『有一條路,人看做正直,到尾成做死無的路。』或許研發者的本意、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們沒有辦法完全預料所做的會有什麼後果。比如:炸藥之父阿佛列•諾貝爾(Alfred Nobel),發明炸藥的本意原本是要幫助礦坑工人在採礦時減少傷亡,結果炸藥被使用在戰爭之中,製造出極其殘酷可怕的大量傷亡毀滅。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的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為他所發明的原子彈,在二次戰爭期間造成大規模的毀滅,終生悔恨不已。正如傳道書二章18-19節所說:『 我怨恨我一切的勞碌,就是我佇日光的下面所勞碌的,因為欲留互我以後的人。彼個人是智慧抑是愚戇,是誰會知?猶久我佇日光的下面用智慧勞碌所做成的,伊欲管轄伊。這也是空虛。』
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人工智能AI的發展將變得和人類幾無差別,具有人造意識,甚至很可能按照人類的方式,從情感、智力和精神層面,來體驗這個世界。當那一天到來時,我們會問一個新的問題。『嗨!Siri,你有靈魂嗎?』真正的創造主上帝把不朽的靈魂賜給了亞當的後裔,每一個男人和女人,祂也為人類預備了永生的救恩,但是這項寶貴的禮物卻沒有給任何動物或是機器。因此沒有動物或機器可以思考『活著的意義和永生的價值』,當然也沒有任何人,能賦予AI機械人永生的價值意義。
再回到電影《Ex Machina》,片名所要表達的事實是:在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裡,只有冰冷的機器,沒有美好的神蹟。然而,我們是有上帝的人,生命中隨時隨地都要經歷上帝同在的美好,以及祂不斷在我們生命中創造的美好神蹟。
發表於2024/06/07 06:07
(612閱讀)
隨機文章
回應
留言
姓名
|
(必填)
|
標題
|
(必填)
|
電子郵件
|
(不顯示)
|
個人網頁
|
|
內容
|
(必填)
|
驗證碼
|
|
|
看不清楚,換一張
|
|
|
留言後,留言將於24小時內顯示於網站上,請耐心等候,並勿重複留言,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