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約書亞記05章02-15節:未知的未來
 |
未知的未來
約書亞記05章02-15節
王贏志 神學生
2023/4/16 |
復活節之後?
復活節慶典活動轉眼過去一周了,生活彷彿又回到之前的生活,耶穌的復活對於接下來的信仰生活又有什麼影響呢?你們有沒有曾經想過這個問題呢?我們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信仰比較特別的經歷,以至於我們甘願委身在這信仰中,但特殊經歷就像大餐,並非由得我們餐餐吃,更多時候,我們總得回到日常生活中,
上一週我們慶祝完復活節,會後拿著彩蛋回家,心裡可能還存有著禮拜結束耶穌復活的喜悅。但,轉眼一週過去了,面對工作、家庭、日常生活,復活節的悸動還剩多少?我在求學階段時,常常是有機會參加營隊就會去參加,無論是去當工作人員或是當學員,營隊當下,感動絕對都是100%,說不定還更多,然而,一但營隊結束,回到日常生活,營隊得到的充電瞬間就消抹一空,彷彿只能期待下一次的營隊。而這樣的感受也並非只是我個人的感受,身邊一同參加完的朋友,常常也是這樣的感受,那時候都戲稱這樣的感受為營隊症候群。有時候在教會的禮拜或者慶典結束後,心裏澎湃的感受,有時也會因著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瑣碎事,使得慶典中的悸動蕩然無存,這或許可以想成是一種崇拜症候群吧?
我們在看約書亞記,特別是第一章時,我們常常會注意到上帝吩咐約書亞要「剛強壯膽」,所以我們要跟約書亞這個人一樣剛強壯膽。然而,若我們以為我們經歷神蹟,或者聽到上帝的聲音,我們就能生發信心,以至於剛強壯膽,其實我們很可能把一切都想得太簡單了。
經過40年之久,以色列人渡過了約旦河,終於踏上了應許之地……但同時,這也表示他們要開始自己身體力行地征戰、得地為業。試著想想,第一代出埃及的人,他們雖然看見上帝在埃及所做的事,卻因為不信而死在曠野。上帝帶他們過紅海,這麼大的神蹟,還有什麼好不信上帝的作為呢?然而我們更多看到,以色列人經歷了這麼大的神蹟,他們仍然害怕,他們的12個探子看到那迦南地人,回來卻有10個報惡信,顯出大部分人的懷疑與不信。最終,第一代出埃及的人,完全不能進入迦南那應許之地。
兩個大神蹟的中間……?
從以色列民的歷史來思考,我們才能試著明白,今天的經文是如何夾在兩個大神蹟當中,其意義又是如何。
前一章講到上帝使約旦河水停止,讓以色列人得以在正月初十過約旦河,後一章是上帝帶領他們攻克耶利哥城。今天所讀的經文可以概略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談到行割禮、其次是守逾越節,最後就是耶和華軍隊的元帥出現了。在今天的經文可以看見,第二代以色列民面對的挑戰,跟上一代出埃及的以色列民一樣。當他們發現,自己必須要剛強撞膽、親手打贏迦南人,這群同樣經歷上帝大神蹟的第二代以色列民,會有什麼不一樣的選擇?
才剛過約旦河,上帝對約書亞的第一個命令就是要為這群第二代以色列民行割禮?在曠野走了40年,以色列人終於要去到上帝應許給他們的迦南地。他們心裡或許還在驚嘆,自己竟然有幸能夠如同他們以前所聽到的過紅海般,由上帝領他們過約旦河。但一到約旦河西邊,「這時」上帝就要約書亞為以色列民行割禮。行割禮?割禮至少要痛三天耶!(創34:25)況且都過了河,已經深入敵營,這時候才割禮,豈不危險嗎?試想,這群以色列民的祖先曾藉著割禮的名義,大大擊殺了他們的敵人;他們怎麼可能沒有想過,敵人有可能在男丁們在因割禮疼痛時殺過來?上帝為什麼要以色列人在這時候行割禮?
我們可以看到割禮在創世記這卷書中,表明上帝跟亞伯拉罕立約的記號。行割禮固然有成為那應許之民的行動表示,但在這邊,上帝更明確指出行割禮的用意—祂所做的事是:「將埃及的羞辱從你們身上除掉了。」
什麼是埃及的羞辱?
出埃及這件事跟過紅海這事是連在一起,當喇合幫忙把探子藏好時,喇合向他們說:「我們聽見你們出埃及的時候,耶和華怎樣在你們前面使紅海的水乾了」(書2:10)。一件四十年前發生的事,至今仍讓迦南人心消化,無膽氣。然而,對於第一代出埃及的以色列人而言,他們過紅海目的是為了自以為是的趨吉避凶。所以,他們雖然看到神蹟,也脫離了為奴之家,但他們舊有的心態,卻讓他們仍以為奴的角度來認識他們自己。他們並不是沒有機會脫離這錯謬的認知,上帝已經親自在帶領他們出埃及的過程中,施行審判與拯救的神蹟。如果他們聽從上帝的聲音,相信祂的應許能塑造他們的「我是誰」,或許有機會因為心態的調整而對自己與這位上帝的關係,有全新的認知。然而,他們選擇依靠自己舊有的經驗與認知,選擇不聽從上帝的聲音,最終,無法踏入上帝應許要給以色列民的土地。
至於新的一代,他們在體格上,或許不如前一代被描寫成能打仗的男丁,但他們確實是上帝興起,為要接續他們祖先的。這個關聯性如何被確立呢?上帝要這群第二代以色列民,即使沒有為奴時的陋習,卻要清楚自己和祂的關係,以免又重蹈覆轍,向他們的祖先那般。
而割禮後遇到的第一個節日,就是逾越節。每一次的逾越節,其實都是在提醒、教導新的一代以色列民,上帝曾經為了領他們的祖先進到應許之地,曾有什麼樣的作為。也是透過儀式和故事,呈現出上帝與以色列民的關係,以及上帝曾為自己的子民行了什麼樣的審判與拯救。
新的食物、新的身份
然而,當第二代以色列民,終於接續他們祖先,踏進應許之地、完成立約的記號後,嗎哪卻不在落下了?
在曠野時,以色列人日復一日地吃嗎哪,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可能真的會有點厭煩,對吧?但至少,和農耕、放牧、採集這些當時的生活型態相比,不用勞力或苦力,40年來每天都有自然生成的嗎哪,等著人們去撿。縱使還是要撿,但這種上帝已經把日用的飲食預備好、彷彿伊甸園的美好生活,是從罪進入世界之後,人類就再也沒有體驗過的。
對這群第二代以色列民來說,從出生開始就是吃嗎哪長大。他們搞不好以為,全世界都是這樣的日常生活呢!就好像,從出生開始就遇到全世界疫情大爆發的小孩,搞不好也認為:「外頭是危險的」、「一定要戴口罩才能出門」是正常的日常生活呢!這群第二代以色列民都已經習慣撿嗎哪、吃嗎哪了,進到應許之地後,卻反而沒有了?那……生存的基本需求吃喝要如何被滿足呢?
「他們吃了那地的出產(מֵעֲבוּר),第二日嗎哪就止住了,以色列人也不再有嗎哪了。那一年,他們卻吃迦南地的出產(מִתְּבוּאַת)。」(書5:12)從經文來看,逾越節的第二日,他們吃的是「地的出產」(מֵעֲבוּר, produce of the land),但嗎哪止住之後,卻是直接說「一整年」吃另一種「地的出產」(מִתְּבוּאַת,crops of the land)。
第一種地的出產,與他們過約旦河那神蹟的「通過」,是同一個希伯來字根。呈現出一種食物「通過」地出來的畫面,彷彿嗎哪的轉化,讓第二代以色列民慢慢適應世界普遍的生活與飲食。而後,這一年他們吃的「地的出產」,是特別指從地出來的穀物,彷彿強調這是需要人自己耕地種田才能獲得的食物,與創世記中上帝在亞當犯罪後,給亞當的話語相呼應。
上帝應許給以色列民流奶與蜜之地,可見這個民族多麼重視飲食,讓上帝在給出應許的時候,還會特別強調「一定讓你們吃飽」的這個承諾。從吃嗎哪到吃地的出產,我們看到上帝的供應轉換成新的形式,與祂過去對應許之地的承諾連接在一起,也顯示了以色列民與上帝自己特殊的關係。
這個特殊的關係,從以色列民被稱為「耶和華的軍隊」可略知一二。在出埃及記記載:「以色列人住在埃及共有四百三十年。正滿了四百三十年的那一天,耶和華的軍隊都從埃及地出來了。(出12:40–41)」而在被稱為耶和華的軍隊以前,這群以色列人有割禮—關係的記號、第一次守了逾越節、第一次經歷上帝審判(殺長子)與拯救(過紅海)的大神蹟……,然後,即使他們的腦袋還沒轉過來,但身份確實轉變了:不再是埃及人的奴隸,而是耶和華的軍隊。而在約書亞記可以看到,由約書亞帶領的第二代以色列民也是被這樣稱呼:「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書5:14–15)」。兩個軍隊的經歷類似,但結局卻非常不同,第二次的軍隊,進到了應許之地,並且上帝親自差派了元帥來成為自己軍隊的領導者。
在現在的新約時代,你我的身份是什麼呢?我們是上帝的軍隊嗎?是能夠成功達到目標的精兵嗎?還是只顧著追求自己以為的趨吉避凶、老是埋怨上帝的假士兵?雖然現在的我們沒有守逾越節,但當我們在慶祝復活節時,背後仍是逾越節的基礎。上帝親自將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地領出來,而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故事,則是上帝透過以馬內利的主耶穌基督將祂的人民從罪中拯救出來。
在復活節後,到聖靈降臨節中間這段時間,我們有沒有看見「上帝領他們出埃及(出12:42)⋯⋯上帝要領他們去征服/繼承這地⋯⋯上帝要領我們走⋯⋯?」的畫面呢?求主幫助我們,繼續看見上帝在引領。 不僅是在復活節與聖靈降臨節的慶典主日,更要在日常中,透過每日的飲食、生活細節等等,一同經歷到我們唯一的救主,親自帶領我們走過風風雨雨的恩典。這樣一來,即使未來充滿未知與徬徨,透過記得並紀念這些被帶領的過程,我們知道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與上帝的關係,就有機會像約書亞與這群第二代以色列民一樣,全然交托信靠上帝,被祂牽著跨過生命中的約旦河,一生吃祂供應的土產。
發表於2023/04/27 14:30
(901閱讀)
隨機文章
回應
留言
姓名
|
(必填)
|
標題
|
(必填)
|
電子郵件
|
(不顯示)
|
個人網頁
|
|
內容
|
(必填)
|
驗證碼
|
|
|
看不清楚,換一張
|
|
|
留言後,留言將於24小時內顯示於網站上,請耐心等候,並勿重複留言,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