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撒母耳記下十九章1-8節

每日單獨會主……撒母耳記下
2013/8/17

◎經文:撒母耳記下十九章1-8節

◎讀經與默想:
關於上帝:
祂是誰?
祂是慈愛的上帝。
祂是怎樣的?祂是憐憫的上帝。
祂作了什麼?祂赦免我們的罪。

關於我:
我是誰?
我是不易順服的人。
上帝如何看我?祂要我學習全然順服。

關於信徒生活:
S罪惡:拒絕、冷漠。
P應許: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
A態度:專住傾聽。
C命令:學習全然順服。
E榜樣:大衛坦然接受約押諫言。

這些對我現在的生活有何指示?

你曾有被誤解的經驗嗎?如何處理呢?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釀成大禍哦!大衛是一個君王,他的一言一行都備受矚目,聽到兒子押沙龍的死訊,心中非常悲傷,忍不住大聲痛哭哀嚎,沒想到卻引起百姓心中不滿,以為大衛把押沙龍的死怪罪在他們身上,以為大衛寧願看見自己的戰士死,也不願意看見他兒子死。於是,百姓都非常沮喪羞愧。其實,他們誤解大衛了,不明白大衛為了無法修復與押沙龍之間的父子關係而心中傷痛悔恨。

領袖是焦點人物,言行舉止都要格外謹慎,盡量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因人與人之間即使親密如夫妻、父母與兒女,也都常有誤會存在,更何況其他人?被別人誤會的情形時常會發生,就算聖人孔老夫子也有誤會別人的時候。春秋時代,孔子被困在陳蔡兩國之間,七天沒有進食。學生顏回討飯回來要煮給老師吃。飯熟了,孔子看到顏回從鍋裡抓飯吃。當顏回把飯端來時,孔子佯裝沒看見剛才的事,對顏回說:『我剛才睡覺,夢見先君,他說只有清潔的食物才可送給人吃。』顏回知道老師懷疑自己偷飯吃,便告訴孔子,剛才是柴灰落進鍋裡,挑不出來,棄之可惜,所以學生就把那點兒髒了的飯抓來吃了。孔子這才發覺錯怪了顏回,慨嘆地說:『人們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來眼見也未必都真實啊!』。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都是因為誤解。我們沒有耐心去了解別人的心情,也不願意將自己的心情坦誠說出來,很多誤解就產生了,破壞彼此之間美好的關係。如何與人溝通化解誤會呢?這是一門大學問,很重要的!如果能夠學習優良的溝通技巧,巧妙化解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化敵為友,豈不是人生一大樂事?

吳娟瑜在《溝通管理學》談到化解誤會時說:『你是否曾經有過如此經驗:朝夕相處的丈夫,為了芝麻小事和你吵得不可開交﹔或是多年來往的朋友因為誤會而反目成仇﹔或是以全部心力照顧的兒女,竟對你怒目相向。。。我們生活周遭,日日要面對的人、要處理的事,是何其多!然而,人心如海底針,難似捉摸得清楚,因此在相處時不免有疏漏之處,或被誤解的情形發生。當我們的一番意見引起誤會時,心裏一定很難過。若是彼此不熟識,可以歸咎於互相不了解﹔然而,曾經知心相處,卻仍發生誤會,就令人難以心平氣和了。『做一個禁得起考驗的人』,是我們此時此刻所要堅守的信念﹔也就是盡管彼此有誤會,或是彼此暫時無法溝通,我們仍然要秉持一『為他好』的念頭,願意接受責難、怪罪的考驗。

那麼,如何面對別人的誤會呢?
一、不要急於辯解:
除非在選戰中被抹黑,否則你不應急於辯解,應該你很可能是提著汽油桶去滅火,火還沒澆熄,反而愈燒愈旺,對事情的釐清沒有多少幫忙。你應等到雙方均心平氣和時,再找到正確的時機、正確的場合,找你的當事人冷靜的溝通。

二、不要有猜測之心:
有些事情未經查証是否屬實,自己就開始有各種揣測,或想了許多對方的不是,這時,因為心情不好,愈想愈覺得對方不對,結果使自己更難受。

三、不要聽信傳言:
有些人喜歡在背後說人是非,聽的時候,自己要有個判斷,並且善意謝謝提醒,但是自己絕不傳播這些話,以免造成更多的事端。

四、不要意氣用事:
當自己被誤解時,有些人會去聯合一些『同道』壯大聲勢,來和對方爭執,結果七嘴八舌,事情愈說愈復雜,問題越扯越大,誤會也愈搞愈深。還不如冷靜下來,檢討自己的所作所為,同時也讓對方有重新思考的機會。

五、學會一笑置之:
在這個生存空間裡,我們要關注、要努力的事何其多,最好放開心胸,學會不計較,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心靈掙脫困擾的束縛。

『做人很難』,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一句話,但是盡管『做人很難』,還是『天天要做』,我們不可能離群索居,避開這些人世間的紛擾起伏。我們要像鑽石一樣,愈磨愈晶亮。坦然接受責難,做個禁得起考驗的人。何況事情總有個水落石出,雲消霧散的時候,時間會幫助我們,只要我們願意接受考驗。』
發表於2013/08/13 10:28 (4340閱讀)


隨機文章


回應

留言

姓名 (必填)
標題 (必填)
電子郵件
(不顯示)  
個人網頁  
內容 (必填) 
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一張
留言後,留言將於24小時內顯示於網站上,請耐心等候,並勿重複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