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腓立比書02章06-11節:以基督為中心的教育

https://www.hpch.org.tw/photo/Photo.ashx?name=47b51c39-8cda-4057-bf27-09d91abb558f.jpg&photos=971cf77c-1199-4221-b4de-e676c8eebe90&category=2a6ebc6e-47d3-481f-afd7-ebf4de96ff16&id=0be89a66-40de-4d4d-bee1-2b9e57788a47


以基督為中心的教育            

腓立比書02章06-11節
李恩忻傳道

2024/10/20

提到「教育」,我們往往直覺地把它跟「學校」連在一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是老師的專業。所以說,當我們脫離學生的身分、從學校畢業,就不需要再接受教育了嗎?確實,我們一般所認知的「教育」指的是學生時期必須接受的制度化教育。但「教育」的定義也可以非常廣泛,它包含了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簡單來說,就是讓人學習一切對這個社會有幫助的事。然而,「基督教教育」又是怎麼一回事呢?聽到著個名詞,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不是教會的主日學?還是由中會教育部所舉辦的兒童營隊?讓我們看一下基督教教育的定義:以基督教信仰作為教育工作的基礎、目標及內容。而且,基督教信仰的權威是聖經,要對基督教教育有正確的觀念,必須從聖經入手。這樣的定義讓我們了解,基督教教育就是培育上帝國的兒女、裝備耶穌的門徒,是每位基督徒從決志、受洗的那刻起,就「必須」踏上的旅程。換句話說,每位基督都需要接受基督教教育。
聖經中的教育

其實,從舊約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到猶太人的教育是和信仰是息息相關的。最經典的例子在申命記6:1-9,它帶出了有關教育的四大重點:教導的目的、教師的本分、教學的內容、教導的場域。教導的目的在於第二節所提到的敬畏神並遵行神的旨意來生活,還有第五節: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而教師的本分是以身作則(3節)、全人投入(5節)並且殷勤地教導(7節);教學的內容就是耶和華所頒布的誡命、律例、典章(1節);最後,教導的場域在第七節也講得非常清楚: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教育從「家庭」開始,有關真理的教導必須在家庭中代代相傳。而且任何時刻、場景都能是教導的場域。現在的猶太人延續了舊約時代所形成的教育方式,注重孩童在靈性上發展,「家庭」也依然是每個猶太孩子接受教育的起點。父母在教導孩童的過程,並不像我們印象中的老師對學生那般,單向的互動模式。而是透過「對話」來促進孩子的思辨能力,是雙向的!更有趣的是,父母也不一定要有正確答案,反而是父母與孩童一起尋找答案。

到了新約,耶穌的道成肉身,成為我們最好的老師與最佳的榜樣!祂來到世上傳揚上帝國的價值觀,並身體力行地把屬天的價值活出來。耶穌表現出一個理想的教師應當具備的條件:祂示範祂是如何去解學生、如何掌握時間與教學環境、如何設定課程內容及使用了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而在耶穌最後所頒布的大使命中(太28:19-20),後半段的那句: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也說明了裝備信徒成為門徒的必要!然而,關於耶穌的道成肉身,最重要的任務並不在「教育」,我們今天所讀到的經文–腓立比書2:6-11是保羅引用一首在初代基督徒中間流傳的頌讚詩–基督之詩,保羅透過這首詩來強調耶穌的道成肉身是一個自我受限、自我降卑的行為。耶穌的降卑成全了祂對全人類的愛與救贖,這是基督信仰的核心。而今日,當我們談論「基督教教育」的時候,並不是把耶穌拿出來當教材就好,而是要真正去實踐基督的愛、效仿耶穌自我降卑的行為。

基督教教育的特點

基督教教育神學家彭米路提出了四個基督教教育的特點:聖經的權威、重生的必須、基督的救贖與個人的追求,這四點能幫助教導者和受教者分辨自己所教或所接受的,是不是合神心意的教導,避開似是而非的資訊:
聖經的權威: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所帶來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回歸聖經」。聖經是基督教信仰的最高權威,任何與聖經真理相違的教導均是錯誤的。基督教教育是以聖經為本、以聖經為內容,以聖經為目標的教育工作。
重生的必須:
基督教教育強調信徒必須有重生的經歷,生命才能持續地被神來翻轉、塑造,這也是我們與神建立關係的必經之路。因此,基督教教育事工教導者的第一步,就是幫助受教者決志相信、接受基督。
基督的救贖:
今天,我們已經從腓立比書2:6-11的「基督之詩」明白–耶穌的愛與救贖是基督信仰的核心。而基督的救贖工作也清楚的記載在我們所讀的信仰告白中:道成肉身、童女生子、神子代贖、十架捨命、復活升天、罪得赦免、因信稱義、與神復和的基要真理。
個人的追求:
基督教信仰既是一個群體的信仰,也是個人的信仰。沒有人能替別人信耶穌,也沒有人能替別人經歷靈命上的成長。基督教教育指出信徒培育不單是教師的工作,也是學生的工作。即使沒有教師,對一個願意追求的信徒來說,聖經本身就是他的教師。

拿學習第二外語來打個比方:學一個語言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到使用那個語言的國家,完全「沉浸」其中,透過大量的輸入和輸出來建立最基本的溝通能力,等到有一定的會話基礎後再用去學習更進階的文法與詞彙。但是,當我們在台灣學習第二外語時,無法有沉浸式的環境來進行大量的輸入和輸出,只能靠自己營造環境和格外加倍的努力。其實基督教教育也是如此,接受基督教教育就像是在異地學習語言!因為耶穌的道成肉身來到世上並宣揚上帝國的福音,除了耶穌自己本身,沒有人接觸過祂所傳的「上帝國」。而我們生活在這世上,每天接觸到的都是這個社會傳遞給我們的價值觀,它要我們追求財富,期待我們變得更聰明、更有生產力。而上帝國、屬天的價值甚至是耶穌降卑的行為都與世上的價值觀背道而馳。因此,對基督徒來說,從決志、受洗的那天,從經歷重生的那天,就開啟了一場無止境的裝備之旅。一位基督徒除了單靠教會牧者、小組長或主日學老師的引導外,還得靠自己的追求與努力,與神建立真實又密切關係。就像我們在台灣要學好第二外語,一定會去找資源、找老師,但我們並不會只靠老師,自己還要常常開口練習、勤背單字,讓這個語言内化成我們心裡的聲音。

結論
基督教教育就是培育上帝國的兒女、培育耶穌的門徒,是每位基督徒從決志、受洗的那刻起,就「必須」接受基督教教育。但我們卻以為只有去上兒童主日學、兒童夏令營或教會開辦的各樣課程才算接受基督教教育。其實,基督教教育也包括每個主日領受牧師所傳講的信息,還有我們個人的讀經、靈修生活,因為「聖經」本身就是我們的教師。再來,我們也常常以為實行基督教教育的場域只有教會,擔任教導者的只能是受過專業裝備的老師或牧者。我們從申命記6:1-9所看到的,猶太人的教育和信仰二者息息相關,而他們實行教育的場域從家庭開始,並且隨時隨地都能進行,教導者就是父母。而且,不只有父母,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教導者,因為基督徒總要傳福音吧!當我們跟未信者分享福音時,就是進行「教導」的工作,用自己的理解和語言來解釋三位一體的神、耶穌道成肉身和基督教相關的教理。

不曉得當大家認知到自己也是基督教教育的「教導者」時,會不會有很大的壓力?聖經這麼艱澀,我自己都還沒讀懂了該怎麼教導別人?其實,剛才我們已經從猶太人的教育方式看見,父母並不一定要有正確答案才能進行教導,而是透過對話的方式刺激孩子思考,並在過程中與孩子一起找尋答案,這種方式能引導孩子將天馬行空的想像變成邏輯推理能力。「帶著問題去接觸世界」這句話提醒我們要一直對這個世界保有好奇心,對話與思辯都只是一個過程,它激發了我們思考與找尋答案的動力,而所謂的「答案」遍布在神所創造的美妙的世界中。今天是教育事工奉獻主日,雖然中會的教育部看似只有舉辦兒童營隊和教師培訓,但大家要記得,只要是基督徒、耶穌的門徒,都一樣參與在基督教教育中,我們大家都還在接受基督教教育,而且我們都有機會擔任教導者的職分!所以,教育部所舉辦的教師的培訓課程其實都非常歡迎有志者來參加,只要是願意受裝備、願意一起來建造教會的弟兄姊妹都可以報名。

在談論基督教教育的最後,讓我們把眼光回到基督身上,這位最偉大的教育者已經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祂跟門徒們生活在一起,善用各種場景與比喻來傳遞神國的價值觀,最重要的是,耶穌把上帝國的樣式「活」出來。就像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樣,實際「行」出來勝過用千言萬語的解釋。讓我們一起加油、彼此鼓勵,在生活中行出以基督為中心的教育。


發表於2024/10/24 10:55 (154閱讀)


隨機文章


回應

留言

姓名 (必填)
標題 (必填)
電子郵件
(不顯示)  
個人網頁  
內容 (必填) 
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一張
留言後,留言將於24小時內顯示於網站上,請耐心等候,並勿重複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