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士師記06章33節-07章22節:信仰的掙扎

http://www.hpch.org.tw/photo/Photo.ashx?name=e859cfd5-371a-4ef2-8fea-7907fca1d612.jpg&photos=971cf77c-1199-4221-b4de-e676c8eebe90&category=2a6ebc6e-47d3-481f-afd7-ebf4de96ff16&id=05ba58be-2e9c-41da-a58e-a154a71e3cff


信仰的掙扎                                                

士師記06章33節-7章22節
莊嘉信牧師

2024/2/18

兄姊!大家平安!這三個禮拜,新眼光讀經本的進度是士師記。按照慣例,牧師先來簡介士師記的時代背景。當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十二支派就照著先前拈鬮所分到的土地,各自去佔領。有人問:『摩西揀選約書亞成為接續他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的領袖;為什麼約書亞卻沒有揀選新的領袖來接續他呢?』牧師認為,一方面是迦南地的地理環境寬闊複雜,有高山、高原、丘陵、山區、平原等等,十二支派都分散開了,不像在曠野,可以很迅速的將人招聚起來。其次是,各支派都要各自去征服佔領所分到的土地,從自己的支派裡就可以各自興起領袖了,暫時沒有迫切性需要一個統一的領袖來管治他們。其實,《士師記》,這本書所記載的就是,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直到掃羅被揀選為第一個王之前的歷史,大約有三百多年的時間,在這段時期,上帝先後興起了多位士師來治理祂的百姓,並拯救他們脫離仇敵的手。

《士師記》希伯來名意思是「審判、管治」。士師的兩大職責,一是審判者。平時處理百姓之間的是非大小事務,做個調停者、審判者。二是軍事領袖、百姓的拯救者。當百姓遇到敵人侵擾危難時,組織並率領群眾抵禦外敵。所以士師兼有雙重身分,既是平時群眾民事的官長,也是戰時軍事的領袖,拯救百姓脫離外敵的騷擾、壓制與擄掠。
 
《士師記》中記載十二位士師的事蹟,按先後順序為:
1.俄陀聶(3:7~11);
2.以笏(3:12~30);
3.珊迦(3:31);
4.底波拉(4:1~24);
5.基甸(6:1~7:25);
6.陀拉(10:l~2);
7.睚珥(10:3~5);
8.耶弗他(11:1~40);
9.以比贊(12:8~10);
10.以倫(12:11~12);  
11.押頓(12:13~15);
12.參孫(13~16章)。
這些士師事蹟的記載,有的比較詳細,好幾章篇幅;有的極為簡短,僅寥寥數句。記載簡短的被稱為「小士師」,記載較詳細的稱為「大士師」。

十二士師中,大小士師各六位,
大士師是:俄陀聶、以笏、底波拉(唯一的女士師)、基甸、耶弗他、參孫。
小士師是:珊迦、陀拉、睚珥、以比贊、以倫、押頓。
這些士師們都非完全人,他們都有自己的軟弱、生活背景、性情脾氣,處事方式也都不同,但卻都有著一顆敬畏上帝、熱愛百姓的心,當上帝呼招他們出來拯救百姓時,他們都願意順服、回應上帝的呼召,勇敢擊敗仇敵,讓百姓過上平靜太平的日子。

聖經學者認為,如果說,《約書亞記》記載了以色列人的得勝,那麼,《士師記》所記載的就是以色列人的失敗。進入迦南地之後的以色列人,並沒有照上帝的吩咐,將在信仰和道德上都極其敗壞的迦南人徹底驅趕出去。他們想要快速得到、享受舒適穩定的生活,於是選擇妥協,和迦南人混居在一起。這樣的妥協成為敗壞的開始。以色列人逐漸和迦南人同化,跟隨著他們去拜偶像、過著追求享樂卻敗壞的生活。

士師記二章11節說:『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這個關鍵句在往後不斷出現。住在迦南地的以色列人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中:他們隨從別神,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上帝就管教他們,將他們交在仇敵手中;以色列人受不了仇敵的欺壓逼迫,再次回轉呼求上帝幫助,上帝就興起士師拯救他們;等到危機過去了,以色列人又去拜偶像、繼續做惡。《士師記》記載這樣的循環一共七次。於是,上帝不再從以色列人面前趕出列國,祂留下那些國家是要考驗以色列人是否願意謹守遵行祂的道。以色列人是否遵行上帝的道,並維持與上帝之間那份“約”的關係,與他們的遭遇有著密切的關連。也就是說,他們遵行誡命就蒙福,違反誡命就遭禍,這個從《申命記》所延伸的祝福與咒詛的觀念,在《士師記》裡表現得非常明顯。

從今天新眼光讀經本的經文中,我們看見了一個信心軟弱微小的士師,基甸的膽怯和懼怕。基甸的故事記載在《士師記》6-8章,他的家族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他在他的父家是至微小的(士6:15)。當上帝的使者找到他時,他正躲在酒醡裡打麥子,為了防備米甸人的強奪(士6:11)。酒醡是什麼地方呢?就是地下室。我們知道釀好的酒要儲藏在溫度較低的地下室裡;但是打麥子卻需要在陽光鋪曬的露天廣場。麥子收成後,原本基甸應該在露天廣場打麥子,但他卻躲在地下室裡打麥子,因為害怕米甸人來強奪;他實在是一個膽小的平凡人。當上帝的使者向他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士6:12)基甸立刻將他心中的不滿和懷疑發洩出來。基甸說:『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嗎?祂那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現在祂卻丟棄我們,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裡。』(士6:13)

『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兄姊!當我們處在挫折、打擊、困難的逆境中,第一反應是否也和基甸一樣,怨天尤人,抱怨上帝「丟棄我們」,抱怨上帝「奇妙的作為」只是過去,對現在的我完全沒幫助。我們是否只會埋怨,而不是省察自己在上帝面前的虧欠呢?基甸埋怨:『耶和華丟棄我們,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裡。』事實上,上帝從來沒有丟棄祂的百姓,而是百姓離棄上帝;他們拜偶像,陷在任意妄為的罪惡中,是他們離開力量的源頭,把自己交在米甸人的手裡。

兄姊!在苦難中,我們首先要反省的是:自己是否犯罪,得罪了上帝呢?如果有過錯,就要認錯、改錯,思想自己能夠做些什麼來修補錯誤,而不是像基甸一樣,用一種受害者苦毒的心態,把苦難的責任推給上帝,推給別人。那樣對事情毫無幫助,只會陷入更糟糕的惡性循環中,不斷被苦難傷害。求上帝幫助我們!面對逆境,不要只是抱怨,不要試圖把責任推卸給他人,更不要鑽牛角尖,一直陷入失意和沮喪中。要想看看,自己能夠做些什麼?當我們有意願改變,想要做些什麼來改善目前的困境,上帝必定會幫助我們尋到一條活路。所以,把患難當作操練和悔改的機會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當人選擇願意與上帝同工時,上帝必定要使用我們來翻轉困境。

上帝就是這樣幫助基甸翻轉意念,看見自己可以做的事,負起應該負的責任。士師記六章14節記載說:『耶和華觀看基甸,說: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上帝要基甸起來做拯救者,但是基甸信心很小,他說:『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士6:15)上帝卻應許說:『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如擊打一人一樣。』(士6:16)兄姐!上帝不看我們的卑微,只看我們是否有願意承擔責任的心。如果有這樣的心,上帝就要與我們同在,幫助我們成為一個翻轉局勢的人。

雖然,有上帝的鼓勵和應許,基甸也有承擔的意願,但是,他還是很猶豫、很害怕,因為米甸人太強大了,而且已經欺壓他們七年了,他真的有辦法打敗米甸人嗎?兄姊!在心理學中有個重要理論,叫做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就是說,要想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狀況,就要先改變他對這件事的看法,然後才能改變自己感受壓力的狀況。心理學界有個重要概念:習得性無助。

什麼叫習得性無助呢?就是生活不斷的打擊一個人,導致他認為,自己完全沒有辦法脫離這困境,只能絕望等死。但其實並不是真的沒有辦法,而是持續的壓力挫折打擊,讓人覺得沒有辦法。心理學家用一個實驗說明習得性無助。一隻小狗,不斷的電擊牠;另外一隻狗,也是不斷的電擊牠,但牠有個開關,一按開關,電就沒了。之後把牠們倆,放在一個開放區電擊牠們,那個有開關的小狗一電就跑了,因為牠知道這個電是可以避免的。而那個長期被電擊的小狗,只能蹲在那裏受折磨,即使看到周圍有空間,牠也不躲避。為什麼呢?牠覺得每天被電擊是常規功課,那是必須的。所以,當我們在生活當中產生這種習得性無助,心裡認定絕對沒有辦法!完蛋了!只能絕望等死!那就真的不想去改變,也完全不想做些什麼,只是絕望等死!

此時的基甸的心理,就是存著這樣習得性無助,即使有上帝的鼓勵和應許,他還是不敢行動。因此,他用三種方法試探上帝,

第一:獻祭
上帝用火接受了他所獻的肉和無酵餅,這讓基甸知道和他說話的真正是上帝。但他不放心,

又用第二種方法:濕羊毛
把一團羊毛放在禾場上,若單是羊毛上有露水,別的地方都是乾的,我就知道祢必照著所說的話,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露水僅降在一小團羊毛上,而未降在別處,表示不是出於自然的現象,而是上帝的作為。上帝果真照他所說的成就了。但基甸還是不放心,

第三次用乾羊毛試探上帝:
『基甸又對上帝說:求祢不要向我發怒,我再說這一次:讓我將羊毛再試一次。但願羊毛是乾的,別的地方都有露水。這夜上帝也如此行:獨羊毛上是乾的,別的地方都有露水。』(士6:39-40)

兄姐!面對上帝對我們說話,我們是否也和基甸一樣,存著懷疑的心試探上帝,希望上帝照著我們所說的去做呢?當然,這是錯誤的!但是,上帝的恩典和憐憫,有時也會允許,為了幫助我們突破信仰的障礙。兄姊!在信仰的建造中,我們通常會面對那些掙扎呢?

1.人的理性。
很多時候,上帝跟我們所說的話,乍聽之下是很不合常理的,但是對祂來說並非不合常理。當基甸回應上帝的話,招聚了3萬2千人要去和米甸人征戰。士師記8章10節說,當時的米甸的軍隊有13萬5千人。雙方軍力已經這麼懸殊,但是,上帝卻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士7:2)經過篩選,最後只剩下300人,上帝就使用這300人擊退米甸人的13萬5千人;這對我們的理性是完全無法理解的。兄姊!當上帝要我們去做某事,按理性想,你可能認為不可能、不合理,但是,在上帝豈有難成的事嗎?當我們用理性限制了上帝的能力,結果就是錯過了祂對我們最好的賜福。求上帝幫助我們,不要讓理性成為我們信仰的阻礙。

2.眼見為憑。
在信仰的經歷上,基甸一次又一次試探上帝,因為他無法相信上帝,他要眼見為憑。有時,上帝也會用極大的忍耐,容忍我們的不信,就像耶穌的學生多馬不相信主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他說:『我非看見祂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祂的肋旁,我總不信。』復活的主耶穌果然照多馬所求的:『就對多馬說:伸出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約20:25-27)兄姊!在信仰裡,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我們不能憑信心而活的同時,又要眼見為憑。

3.輕忽上帝的話。
當我們不想讀上帝的話(聖經),信心就會開始萎縮,因為上帝的話語是我們信心的燃料,若我們專心查考聖經,研究上帝與其他人的互動,然後應用在我們身上,就能因此大大得力!

那麼,信仰如何成為生命的動力呢?首先,我們要深入了解信仰的本質,因為信仰不僅僅是對某種力量的信心,更是一種引導我們行動的內在力量。它是我們在逆境中的支柱,讓我們能夠堅持。基甸從祖父輩聽過上帝奇妙的作為,但那只是聽說,等到他自己親身經歷到了,這信仰就變成活生生的動力。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遭遇掙扎,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信仰的掙扎不僅帶來痛苦,更是成長和成熟的契機。基甸憑著信仰的力量,堅定勇敢地擊敗米甸人。這不僅是對信仰的回報,正是掙扎與成長的完美結合。請問,當你在面對掙扎時,是否能保持對信仰的堅持?掙扎並非只有痛苦,更是改變命運的關鍵。

從基甸的例子讓我們看見,信仰的堅信,也來自克服自我限制的顧慮。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受到各種自我限制的顧慮影響,這些顧慮可能源於對他人的擔憂、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甚至是對自己能力的質疑。這些自我限制顧慮,可能成為我們全力以赴的阻礙,使我們在掙扎中,無法發揮最大潛力。但是,當基甸選擇對上帝完全的信靠,他在對信仰的堅定的同時,就克服了自我限制的顧慮,在全心依靠中,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求上帝幫助我們!在新的一年,能夠更深的禱告、更深入的認識上帝的話,更深的去實踐並經歷上帝的恩典,這能夠讓我們更積極地迎接生命中的挑戰,並以不同的心態面對前面的道路。因為上帝必與你同在,祂的恩典慈愛一生一世都不離開你。


發表於2024/02/17 10:17 (623閱讀)


隨機文章


回應

留言

姓名 (必填)
標題 (必填)
電子郵件
(不顯示)  
個人網頁  
內容 (必填) 
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一張
留言後,留言將於24小時內顯示於網站上,請耐心等候,並勿重複留言,謝謝